打這一篇文章是有感而發。
這本書從1994出版到現在已過了二十多年,
怎麼裡面提到的不安跟現在社會狀況類似,既視感十分強烈。
我個人是不知道它從哪裡拿到的數據,
但我把當時遇到的大問題列下來:
一、家人的暴力
二、怕父母失業
三、擔心找不到好工作或失業
四、擔心買不到房子
五、煩惱錢不夠用
我已出社會了,故一、二不是問題。
但跟我同輩的卻要擔上了一、二可能的責任。
至於三、四、五就不必再詳細說明了,
雖然沒有數據佐證,但從一些新聞可以看到,
例如:
房價指數不吃不喝,台北要十五年,苗栗要七年才買得到房;
物價指數上升至少二倍,平均薪資倒退十七年;
勞工平均月收入四萬五……等。
其間還有西元二千年的網路泡沫和二零零八年的金融風暴,
你能期待這社會在這二十年有什麼實質的改善?
原因也挺好猜的。
現在努力讀書、拼命工作不一定會有同等回報,
因為社會規則常常在改變。
就是因為改變得太快,你從功能型手機跟智慧型手機就看得出來,
這種轉變也才不到十年的工夫,現在又到了下一個轉捩點。
又像是娛樂、媒體業,因為出來個Youtube、Facebook、Netflix,瞬間改朝換代。
傳統電視台、影片租借、報章雜誌、音樂出版若不搶著改變,
不用多想,收起來就是最後的結局。
另外社會資源被財團壟斷、政客又向有利可圖的集團靠攏,
勞工的權益怎麼可能會有保障?
這就是馬太效應。
也因此,沒安全感,終日忙碌,明天何去何從?
普通老百姓也只能麻木以對了。
通篇看來都很負面,不過這都是實實在在的問題。
負面的想法就到此為止吧,
相信繼續往下看還是有機會突破盲點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