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

讀後筆記 - 記憶的秘密 (committed to memory) - 33 ~ 36

前言:

接下來的故事應該相對輕鬆有趣。

本想著三天可以複習完畢,但上一篇(26 ~ 32)實在太生硬了。
真是自不量力。

尤其最近沒睡好,資料找著找著就要被睡魔抓走了……

=====

筆記:


33. 記憶的行成就像量子運動。
Stuart Hameroff提出量子意識的學說。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Stuart_Hameroff

34. 將學習過的老鼠腦袋皮質一個一個切去,最後老鼠仍然保有學習經驗。
消去個別記憶是不可能的,記憶是均等的存在於腦袋的各個地方,仰賴整個腦的運動。
Kart Lashley做的實驗。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Karl_Lashley

35. 選出適當的神經元細胞做事,達成達爾文式的進化。
因此有各種職業的人出現,儘管大家都有腦袋卻發展出不同的迴路。
諾貝爾得主Gerald Edelman所提出的獨特見解。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Gerald_Edelman

36. 正子斷層掃描與核磁共振造影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AD%A3%E7%94%B5%E5%AD%90%E5%8F%91%E5%B0%84%E8%AE%A1%E7%AE%97%E6%9C%BA%E6%96%AD%E5%B1%82%E6%89%AB%E6%8F%8F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A0%B8%E7%A3%81%E5%85%B1%E6%8C%AF

=====

小結:

一、第33則太玄奇了。
忽然想起以前確定考試不考量子力學就完全沒涉獵了。
所以,他到底說的是什麼啊…

二、第34則,看來這實驗的目的是為了知道學習經驗存在腦袋的哪個位置。
切一塊再放回去實驗,這樣不就會再生成加深記憶嗎?
會不會要一次切三四個地方才有可能?
也許這些問題太淺,他早就做過相關的實驗了。

三、第35則,Gerald Edelman在2014年5月GG了。
單看這本書卻不去找他的資料,根本不會知道這位大師去年過世了。
靠一則小故事能讓你卯起來找相關資料,真是不簡單。

四、第36則,其實我在去年有在TED看過一篇MRI造影的演說。
演說人發現同種類型的刺激會在腦袋的特定區域產生反應。
開頭就有提到之前小故事中的「面盲症」。很有趣呢!!
https://www.ted.com/talks/nancy_kanwisher_the_brain_is_a_swiss_army_knife
這就是溫故知新吧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