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

讀書心得 - 把時間當作朋友 - 活動管理

看這本書不必花太多的腦細胞,全文深入淺出,摻雜了許多現代例證,
就算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也可以輕鬆翻閱,並得到不少收穫。

我個人覺得它應當是一個「網誌集成」。

有些人的網誌就是能夠引人入勝,吸引觀眾駐足,
花一整天的時間從頭到尾看完也不覺得累。

若網誌內容豐富,引經據典,言之有物,
那就算網誌內容是海量也會像追劇一樣,
非得要一部部追完才肯善罷干休。

舉例來說,曾經有一段時間,我可以每天去查有沒有網誌新文章。像是:

酪梨壽司(原先是出國讀書的奮鬥史,但後來轉做減肥跟育兒媽媽經,就沒興趣追了)
草莓圖騰(最後竟被舉發抄襲而撤文。但她真的非常適合當天橋下說書人,很會編)

只不過為了經營人氣,大多數人都會跟著潮流走,
從無名搬到痞客邦之類的,或者流浪到部落格,
最後放著荒廢,轉型做Youtuber,不然定居在臉書,並在Twitter嘴嘴小事。

而這本書就如同上述的網誌一般精彩,卻也沒那麼浮誇。
至少對我而言,我從中提鍊出三個重要的觀念:

一、時間不可管理,能管理的是自己的活動

所以自律非常重要。只不過對沒有行動力的人來說,
強迫自己做事情,很容易因為目標不確實而放棄。

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例子,
有人想出國念書並拿獎學金,卻因為要背兩萬個英文單字而無法接受。
最後花了兩天說服自己,方法就是計算每年獎學金的總額,
結算出背一個單字竟然可以值二十塊人民幣,於是讀起來十分賣力,
最終也得以成為成功的少數派。

對我來說,把時間當做錢來看之後,真的很容易覺得,再逛臉書就要賠錢了。
儘管這方法讓人感覺銅臭味很重,但自己經濟拮居時,這種精神法卻非常有效。

二、讀書需要學習,專心也需要訓練

猶記得國中時,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對,曾因為某書藉的封面好看就先買回家。
但書本實在進階太多,厚重就算了,文字密又長,討論的東西生硬,
並且完全沒有圖片輔助,想當然爾,翻到第三頁就丟在一邊跑去打電動了。

甚至到現在連書名都記不得呢。

這其實就是讀書能力的不足的關係,讀書應該要由淺入深才行。

以專心的角度來看,就我昨天拜讀的「奇特的一生」,(網路有PDF)
發現就算是柳比歇夫,也無法終日純工作。所謂純工作指的是專心一意無間斷的工作。

所以他早上兩小時頭腦清醒時讀數學,累了就看哲學,昏了就看文學藝術。
走路的時間也不浪費,拿來捉昆蟲以備研究;在車上讀小冊,時間利用到了極致。

書中提了番茄工作法,用二十五分鐘為一單位,專心工作,
然後五分鐘休息,再續繼下一個循環。

會有這樣的做法,其實是因為人可以專心的極限就是二十到二十二分鐘

所以你說課堂有五十分鐘,能夠全程專注的,怎麼可能?
那我也要開始用這個方法來輔助專注力了。

現代多數人的通病就是不滑手機會死,我現在甚至把手機藏起來,
在工作時不讓它出現在我眼睛看得到的範圍內。

三、讀書的作用不是只有單利,它可以是複利的概念

以前對複利沒有感覺,因為前三年的利息不夠看,完全沒有任何吸引力。
但後來歲數漸有,想想,若當初以每年複利6%來看,
放著不動12年就能翻倍了!這種積累的結果其實是非常嚇人的!
況且人生就如跑馬拉松,不是跑得快就能夠達標的,
日積月累就相形重要多了。

若把這個例證帶入到讀書的世界,因為通了英文,可以看外文的技術書刊,
再從科學基礎往外延伸到各個領域,彼此互通,連結更廣,那也是種複利的概念啊。

求學時期,老師總是提起,讀書要利用零散的時間,
所謂馬上、廁上、枕上,或者囊螢映雪,或者負薪掛角,
現在想想分毫不差,能好好利用時間就好好把握,
畢竟這時代最不缺的就是分散注意力的手機、電視、廣告,
能不被控制的真的非常稀少。

當然,每個人歸納的重點會因人而異,
書中討論的範圍其實很廣泛,
而我只針對我有用的記下來思考。

若各位有興趣,花個兩個禮拜的時間把李笑來寫的這本書看完,
相信助益將會是非常巨大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